《經濟生活》中必須要厘清的幾對概念
——2013年江蘇省小高考政治卷給我的教學啟示
政治組 儲開林
2013年江蘇省的小高考試卷緊密結合社會生活實際,著眼于學生發(fā)展需要,將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如試卷考到了“十八大”,考到了“江南style”,考到了“光盤行動”等,彰顯了政治學科的特色和魅力。在賞析和品味之余,我們更應冷靜地思考試卷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所帶來的種種啟示。
今年的江蘇省小高考政治卷總體較為平和,選擇題、判斷題所涉及的考點主要考察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總體難度不大,但從閱卷反饋的信息看,得分卻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存在,反映出學生平時備考復習中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透徹、基本概念含混不清的問題,仔細分析,必能給我們今后的備考復習帶來一定的啟示。因為厘清概念、理解基礎是教學基礎之基礎,有了這個基礎,能力就有了源頭活水,而一旦丟了這個基礎,能力就如同空中樓閣。為了讓難點不再難,讓試卷中的“陷阱”成為手中的“餡餅”,讓過程自信讓結果滿意,下面筆者就以2013年小高考部分試題為例,厘清《經濟生活》中學生理解易出錯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經濟生活》,更好地復習備考。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試題回放
【2013江蘇省小高考第9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須使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護,過高收入得到合理調節(jié),隱性收入得到有效規(guī)范,非法收入予以堅決取締。下列屬于調節(jié)過高收入的措施是
A.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B.加強個人所得稅調節(jié)
C.健全全民醫(yī)保體系??????????? ??D.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此題主要考查了考生對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相關知識的理解,透過對本題的題肢所設置的陷阱,顯而易見的就是,本題要求我們的學生能夠全面理解、準確區(qū)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那么,我們在平時的備考復習中該如何掌握這樣一個教學的重難點呢?
一、厘清基本概念,是非明辨
初次分配指國民總收入(即國民生產總值)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系的分配。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的報酬,這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即指在創(chuàng)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產部門內部進行的分配。國民收入在物質生產部門內部按三個方面進行分配:一是以稅金和利潤的形式上繳給國家,形成國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資等方式分配給生產部門中的勞動者;三是企業(yè)(集體)自留部分。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形成了國家、企業(yè)(集體)和生產部門中勞動者個人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預初次分配。
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二次分配),是指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和實物轉移的一種再次分配的過程,再次分配要由國家的各級政府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的形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
厘清基本概念之后,一些平時學生的易混點、難理解點就變得清晰了。如凡是政府參與的分配都是再分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政府既參與了初次分配也參與了再分配。我們只能說政府不是初次分配的主體,因為初次分配是由市場機制形成的。再分配的主體一定是政府。
二、聯系知識網絡,體驗領悟
當然,要做到深刻領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還必須拓展掌握這個知識點所處的背景知識網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這樣的概念是教材講到“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這個背景問題時提及的。只有把初次分配、再分配與社會公平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厘清,學生才能真正吃透這個知識。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問題?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實現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曾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制度,人們之間收入差距不大,但趨于絕對的平均主義,挫傷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改革開放后,逐步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實踐證明,這一制度適合現階段國情,激發(fā)了社會創(chuàng)造活力,促進了社會財富的極大增加。但也要看到,在人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現象。比如,近些年國家基尼系數過大;城鄉(xiāng)差距、行業(yè)差距過大。比如,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數據顯示,2009年,居民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為40%,比1998年下降28.5個百分點,而政府收入和企業(yè)收入卻呈快速上升趨勢。最新數據,2012年居民收入的增速仍跑輸GDP的增速。再如,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改革以來,我國勞動報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趨勢。據統(tǒng)計,2010年印度人均GDP只有中國的一半,巴西人均GDP是中國的1.2倍左右,但是印度和巴西每個制造業(yè)工人每小時的勞動報酬分別是中國的2.5和1.5倍。這些都反映了與發(fā)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有學者認為,當前初次分配中“強資本、弱勞動”趨勢不斷強化,勞動在各種生產要素中的地位不斷下降。
總所周知,收入分配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全局。解決不好分配不公問題,將會威脅社會的安定和諧,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所以我們說“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在這個背景之下,教材提出了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一系列措施,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概念也隨之浮出水面。
三、強化知識運用,知己知彼
措施之一:因“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這一分配不公現象的存在,教材提出要保證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這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之一。兩個合理比重,更重要的是保證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不斷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惟有如此才能理順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系,維護勞動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fā)展。
具體來說,在絕大部分百姓的收入來源都是勞動收入的情況下,解決分配不公問題,首先要切實提高普通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收入,扭轉勞動收入占比持續(xù)下降的趨勢,使勞動者工資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和企業(yè)利潤增長相匹配,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讓勞動者“勞有所得”、“干有所值”呢?在初次分配的過程中,企業(yè)作為分配的主體,要切實提高企業(yè)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和建立企業(y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企業(yè)之間的關系。
但因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是按照各生產要素對國民收入貢獻的大小進行的分配,效率仍是初次分配不可回避的問題,所以初次分配之后必然還會存在社會不公的現象。
措施之二:為進一步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教材提出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為此,作為再分配主體的政府要加強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政府通過強化稅收調節(jié),整頓分配秩序,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實現公平分配。這便理順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
除此之外,要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還應,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經濟,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因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二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制度保證;三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統(tǒng)籌區(qū)域發(fā)展等等。
透過以上的分析,這樣一道小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考察的知識點就顯而易見了。題目最后的設問是屬于調節(jié)過高收入的措施,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學生頭腦中必須明白,“調節(jié)過高收入”屬于“政府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舉措之一。而A、D兩個答案屬于初次分配的重要舉措,應排除。B、C答案雖屬于“再分配”的舉措,但再分配的舉措里有兩個調整方向,一是“調高”、二是“補低”。答案C健全全民醫(yī)保體系屬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之一,是“補低”的變現,所以應排除。據此筆者認為該題答案為B。
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
試題回放
【2013江蘇省小高考第10題】2013年2月發(fā)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xù)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中,強調對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可進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這一措施體現的國家宏觀調控手段是
? ??A.經濟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道德手段
此題考查考生對國家宏觀調控三大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理解,對于B、D,考生很容易就判斷出來了,道德手段并不屬于國家宏觀調控的三大手段之一,學生通過簡單的識記即可排除D,材料本身也并未出現經濟立法與經濟司法,未提及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法制經濟,需要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guī)來調節(jié)經濟活動,因此B也不能給學生制造太多障礙,易排除。但對于A、C,卻把不少考生難住了,出現這種疑惑,主要是由于對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區(qū)別缺乏全面的理解造成的。那么,同為國家宏觀調控手段之一的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該如何掌握呢?
一、背景呈現: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客觀必然性
1.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通過對《經濟生活》第九課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學習,學生了解到市場經濟是指市場在資源的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同大多數國家一樣,我國也選擇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同時教師也需要用哲學的思維引導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市場在資源的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不等于完全由市場起作用,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市場調節(jié)經濟有“利”也有“弊”,“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性質,這也是我們選擇市場經濟的原因。同時不要忽視市場調節(jié)經濟的局限性,市場調節(jié)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jié)存在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這些局限性作為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事物的性質,時刻制約著市場調節(jié)經濟積極作用的發(fā)揮。
因此,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彌補市場調節(jié)的不足,國家應在充分發(fā)揮市場調節(jié)機制的基礎上,加強宏觀調控。發(fā)揮看不見的手(市場)和看得見的手(宏觀調控)的作用,共同規(guī)范市場秩序,促進資源優(yōu)化配置,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
2.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
筆者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yōu)勢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把人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我國市場經濟所帶有的一系列社會主義性質,都集中要求國家一定要加強宏觀調控,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有效遏制“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差距擴大等”由市場調節(jié)經濟所帶來的弊端。
所以加強宏觀調控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細化比較:二者的不同點
1.二者內涵、常見關鍵詞的比較
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jié)經濟活動的措施。經濟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規(guī)劃、計劃如:五年計劃、遠景規(guī)劃、西部大開發(fā)及中部崛起戰(zhàn)略等;經濟政策主要有財政政策(財政、稅收、國債等)、貨幣政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匯率等)。此外,還有產業(yè)政策(對新興產業(yè)的支持、對高污染高能耗產業(yè)的限制等)、扶貧政策、價格政策(糧食保護價、階梯水價、分時段電價等)。常見的經濟手段的關鍵詞:經濟規(guī)劃、計劃、經濟利益的調整、匯率、價格政策、財政政策(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補貼),稅收,稅率,國債等)、貨幣政策(中央銀行、貨幣供應量、信貸量、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信貸政策等)。
行政手段是指國家通過行政機構,采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guī)定等措施來調節(jié)和管理經濟的手段。它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國家憑借政權的力量來實現的。常見的行政手段表述:如行政機構發(fā)出通知、公布舉報電話、辦理執(zhí)照、核準價格、頒布“限購令”“限廣令”“限價令”等、明確規(guī)定某一標準(最低工資、地溝油檢測等標準)、國家查處假冒偽劣產品、國家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政策等。
2.二者調控特點、側重點比較
國家運用經濟手段來調節(jié)經濟,是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jié)經濟活動的,其模式是“政府調節(jié)市場,市場引導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手段最終還是要通過市場機制來起作用。經濟手段對經濟的調節(jié)并非強制性的、直接的命令或指示,帶有明顯的引導性、間接性的特點。如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yè)過快增長,落實節(jié)能減排目標,國家可以實行差別電價政策,提高高耗能產品差別電價標準,通過新的價格政策的制定實施來影響相關高能耗高污染企業(yè)的經濟利益,來規(guī)范其經濟活動,引導其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勞動者素質提高切實做到節(jié)能減排,也達到調節(jié)市場能源供求關系,促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再如為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為了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配置到國民經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與行業(yè),實現在“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基礎上,也能夠實現“春風要度玉門關”,國家實行糧食保護價政策。這一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的政策之一,也是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優(yōu)化資源的配置。這些都能說明經濟手段具有間接性、引導性的特點。其調控的側重點主要用于解決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如國家制定的產業(yè)政策、區(qū)域發(fā)展政策體現的就更為明顯。
行政手段的運用一般不通過市場機制起作用,而是行政機構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來調控經濟,具有強制性、直接性、迅速性的特點。如在落實節(jié)能減排、推動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調節(jié)物價的目標上,經濟手段與法律手段失效之時,可采取行政手段這個短期的非常規(guī)的調控手段,它能更迅速地扭轉失控,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如政府下令關閉污染嚴重的小煤窯、小油田、臨時價格干預、限購、限價、對假冒偽劣的處罰、對偷稅行為的行政制裁等。這些事例也說明了行政手段的調控側重點主要用于解決市場秩序問題。但行政手段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的運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再回過頭來做上面的這道小高考題就不難了。在宏觀調控的手段中如果是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調節(jié)市場供求關系進而影響資源的配置,這就是經濟手段。如本題中通過對二套房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的調整,來調節(jié)市場商品房的供求關系,進一步穩(wěn)定房價,促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這是經濟手段的體現。如果本題材料改為政府有關部門頒布“限購令”,不允許任何家庭購買二套房,從而在短期內迅速達到調節(jié)供求關系的目的,穩(wěn)定房價,規(guī)范市場秩序,進而影響資源的配置,這就是行政手段。據此筆者認為該題答案為A。
《經濟生活》的教材中易導致師生教與學如“騰云駕霧”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還有很多,比如“使用價值與價值”、“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外匯與匯率”、“財政的三作用比較”、“擴張型財政政策與緊縮型財政政策”等,2013年江蘇省小高考試卷再次提醒廣大師生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厘清基礎知識,研究專研,進一步掌握基礎知識的精髓要義,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
江蘇省海門中學? 政治組? 儲開林 聯系電話:15851359559
電子郵箱:chukailin524@163.com
?